Michael Ng 活動日記
Trip Gallery

14-03-2021

荃灣雨水排放隧道

(best-view 1280x1024)



 

(   由於相片已 post 過久時間, 大部原相已刪除, 只留index作記錄回味. 唯保留以下數張作行程重點recall

 

荃灣,昔日是香港郊遊的好去處,擁有名勝如曹公潭、三叠潭、芙蓉山等,還有寶剎道場林立如東普陀寺、竹林禪院、西方寺、圓玄學院等,如今已經從七十年代香港的第一代新市鎮,經過八十年代工商貨運業的蓬勃發展,人口不斷增加;再加上八十年代中期,政府為了完善地區管理,把荃灣新市鎮劃分為兩個區——荃灣區和葵青區,進而演變成今日商住物業高度發展,人口密集的地區。該區交通四通八達,網絡完善,更成為前往新界西北地 區的交通樞紐。

荃灣區和葵涌區經過數十年迅速都市化發展,以前部份未開發的鄉郊地區,現已樓宇林立,道路延綿,以致下雨時,地面徑流大量增加;加上市區雨水排放系統是在數十年前,根據當時的流量要求和標準所建造,因此導致市區的雨水排放系統處理地面徑流的能力不足,抗洪能力減低。例如在1997年年中,連場暴雨後引致荃灣和葵涌市區多處地區發生水浸。

早在1995年我們已經對當時全港受到水浸威脅的地區,進行一系列的全面性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其中對荃灣、葵涌和青衣區的雨水排放系統作出全面評估,在1997年年底完成初步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根據研究的結果,由於上游集水區的地形和幅員廣闊的關係,在暴雨期間,上游集水區往往會在短時間內把落在地面的雨水積聚成大量的地面徑流。這些徑流流入地勢較低的荃灣和葵涌區,使兩區的雨水排放系統不勝負荷。該項研究並發現,當遇上暴雨,葵芳至上葵涌的一段葵涌道,以及荃灣青山公路、荃灣路和德士古道北圍繞的地區便會出現水浸。大量急湍的徑流由山上瀉下,除了擾亂交通運輸,造成財物損失外,更可能會引致人命傷亡。

該可行性研究報告建議建造一條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由葵涌城門道與和宜合道交界處作起點,向西伸展至荃灣油柑頭以南,截取上游集水區的雨水徑流,直接引到大海排放。這項建議的可取之處,主要在於無須在荃灣和葵涌區的繁忙街道進行大規模的渠管敷設工程,便可提升有關地區的整體防洪水平。

擬建隧道的直徑約6.5米,全長約5.2公里。沿線將有三個收水口及一個出水口,其位置及負荷得以減輕的現有主排水渠如下:
 

2002年10月,我們委託顧問公司進行了荃灣雨水排放隧道計劃的勘測研究,以覆核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初步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建議,並進行擬議雨水排放隧道的初步設計和勘測工作。勘測顧問研究工作現已完成,並已確定擬議雨水排放隧道計劃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勘測研究完成了對荃灣雨水排放隧道工程的土地勘測、環境影響評估、初步設計及實體水力模擬測試等各項工作。


在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研究工作的期間,除了與環境保護署保持緊密聯繫外,還要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不斷進行商討,因為收水口I-3坐落於曹公潭生態公園內,而康文署正是負責推行該生態公園工程的部門,故該署十分關注隧道收水口的設計和建造對將來生態公園的影響。我們不但要把收水口的影響範圍盡量減少,而且還要對完成後的建築物進行大量綠化的美化工作,配合周邊環境,避免對景觀造成任何破壞或損害。雖然,環境影響評估的要求並沒有包括景觀影響評估工作,但我們對所有收水口和出水口,包括收水口I-3,都進行了景觀影響評估工作,使隧道工程對鄰近景觀的影響程度減至最低。

除了收水口I-1是截取現有明渠的地面徑流外,其餘兩個收水口都是截取溪澗上的洪水,分別位於三叠潭和曹公潭的山溪上。為了減低對溪澗自然生態的影響,保持溪澗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 在收水口設計上,會減少佔用現有溪澗地方;而在建造安排上,則會保持溪澗水流暢通不受污染;在收水口運作時,能有效截取設計預算的洪水流量,而絕對不會截斷溪澗水流。故此,我們會在收水口旁邊建造或保留一段旱季水道,讓溪水長流不息。收水口是利用較新型的旋渦式豎井(vortex drop shaft)設計截取溪澗洪水,好處是佔地少而導流量高。




旋渦式豎井模型

在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進行的出水口實體水力模型測試

另外,隧道路線因受現存的水務署輸水隧道和九廣鐵路的西鐵隧道的限制,出口點只能設在高水平的位置,或置於低過海平線。後者不單令建築難度提高和建造費用增加,而且保養維修困難,故此隧道出口選擇設在離地面約30米高的地方。洪水從30米高 的隧道出口湧出,經過溢洪道、箱形暗渠和明渠等引導,再排放出大海。整個出水口長約100米、高約30米,設計能有效排放最高每秒210立方米的洪水出海。

因為收水口和出水口的設計,只是建基於一些實驗方程式,所以我們有需要進行實體水力模型測試來驗證設計是否妥當。為此,我們找來英國BHR Group Limited、香港理工大學和北京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分別對各收水口和出水口作實體水力模型測試。研究結果顯示設計大致上可行,只是結構上一些部分的大小須要略為調整,以達致設計的預期效果。

除了小部分餘下的探土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外,大部分勘測顧問研究的工作已經完成,而新的詳細設計和建造顧問合約亦於今年2月底開展,並進行詳細設計的工作和即將進入投標資格預審的程序。相信經過未來不足一年的衝刺,工程建造合約可望於明年底前順利開展


Last update 2022/01/19

Web Server supported by AppServ Version 2.5.10 running on Windows XP or 10.

Web page edited by FrontPage2003 (主要) and or Dreamweaver CS3.

Slide Photo by Johannes Knabe .

Video edited by (01-02-2021 轉用 Movavi Video edit plus 21).